从停课讨薪看利益表达制度化

2014-11-20 15:20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近日,黑龙江绥化肇东市的部分中小学老师停止教学向政府“讨薪”。当地老师反映,他们的待遇太低,和周围其他县市的工资相差1000多块钱,同时住房公积金也存在补贴不到位的情况。对此,肇东市委书记赵胜利到现场协调处理,劝老师回校上课,并对政策执行有一些偏差表示抱歉。(11月19日人民网)

从讨薪现场来看,声势不可谓不大。根据参与反映问题老师的说法,肇东市的在职教师有8000人,参与到市里“要账”的,达3000到5000人,而根据当地政府表示,最多的时候有750多人。参加讨薪的老师到底是多达数千人,还是七百多人,可能难有定论,但是确凿无疑的是,这一次真的是闹大了。不仅影响了一个地方正常的的教学秩序,经由媒体的报道,讨薪一事已然发酵成备受全国关注的事件。

事实上,老师们的诉求,其实并不复杂,他们所谓的待遇太低,并不是在漫天要加工资,也并不是对整体的工资基础线有意见,而是对“和周围其他县市的工资相差1000多块钱、住房公积金也存在补贴不到位”的不公,表示极大的愤慨。而根据当地政府给出的书面解释,其实整个矛盾也并不复杂,之所以会比周围其他县市低,因为医保、养老和公积金是每月扣除,跟年底集中扣除的地区相比,月工资显得少一些,并不存在权力违法的问题。

如果事实真的只是如此,又何至于弄出这么大的动静来呢?甚至在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向现场讨薪老师致歉,并给出说明后,讨薪老师为何并不领情呢?致歉中没有对问题有实际解决或许是一方面,关键的问题恐怕还在于“没办法,因为正常的渠道跟他们沟通,没有人马上转达,而且传达完也没人解答”,换言之,问题的症结乃在于利益表达制度化的缺失。

停课讨薪,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利益表达,从现实效果来看,这显然并不是一种恰当的利益表达。而之所以选择这种不恰当的利益表达方式,实属讨薪老师们的无奈,在停课之前,老师们曾经试图通过正常的渠道去表达利益诉求,这里正常的渠道,便是制度化的权利救济渠道。

数年前,清华大学某课题组曾专门对利益表达制度化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基于利益的冲突是理性的冲突,何况还是一种合理的利益诉求,是完全可以通过谈判、妥协、讨价还价等理性方式解决的。因为正当利益表达渠道的缺失,弱势群体无法通过谈判和妥协的方式维护自身的利益,利益关系失衡的格局始终得不到调整,才导致弱势群体被迫采用体制外的利益表达方式。

课题组随后还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利益均衡机制,提出了机制建设的路径建议,比如信息获取机制、利益凝集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施加压力机制、利益协商机制、调解和仲裁机制。观照这起停课讨薪事件来看,至少在信息获取上,诉求表达上、利益协商上是存在制度上的缺失的,而要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也不是一次即便富有诚意的道歉会所能实现的,依然必须回到利益表达制度化的建设上,让合理的利益诉求能够在制度范畴内得以回应和救济。

编辑:ZX001

相关新闻

  • 合作媒体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我要链接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中心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