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何叔衡:绝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

2021-03-26 10:46 人民日报

何叔衡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湖南省宁乡县人。1902年,何叔衡考中秀才,轰动家乡。县衙请他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官吏,他激愤于衙门腐败,甘愿在家种田、教私塾,乡里人称他“穷秀才”。

37岁之前何叔衡都在乡间做私塾先生。在旧环境成长的何叔衡没有落入时代决定命运的宿命,他批判封建制度,对真理的追求执着而炽烈。

大革命时期“宁乡四髯”合影。从左至右:王凌波、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

1914年,何叔衡与毛泽东相识于长沙,二人志同道合,成为挚友,此后书信往来颇多。

1931年11月,何叔衡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毛泽东等参加了中央工农政府的领导工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部人民委员主任和中央政府临时法庭主席等职。此时的何叔衡已年近花甲。

在何叔衡任职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期间,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政权从建立的那一刻起就必须被监督。不等群众上访,就先下访”。何叔衡经常带上干粮袋,亲自下乡调查,走访群众,了解群众的想法。通过田野调查,何叔衡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县、区政府吞没公款,贪污腐化。为了加强检举、监督力度,工农检察部增设了控告局,利用生产空暇进行突击检查,并明确检察工作重点:要从各级领导干部检察起,要从上层领导检察起。并在各机关单位、街道路口到处设立一种特制的木头箱——控告箱,接受群众的检举,每一封群众来信都受到了重视,一旦发现腐败,立即严惩。何叔衡曾说过,“腐败不清除,共产党就会失去威望和民心!与贪污腐化作斗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

1931年,中共中央决定要何叔衡转移到江西中央苏区去。临行前,何叔衡对儿女们说:“既要随时准备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也要尽可能避敌锋芒,坚决不做不必要的牺牲。”然而,这竟成了父亲留给儿女的遗嘱。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毅然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斗争。

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在福建长汀转移途中就不幸牺牲。他因为不愿拖累部队,纵身跳下悬崖。

后人对何叔衡的精神风范,只能通过家书中的只言片语去感悟。1928年,何叔衡远赴莫斯科,到1930年夏回国,在苏期间写给儿子新九多封家书,其中有一封写道,“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求善终,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此数言请你注意。”

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是最早一批共产党人的初心的真实写照,也成为何门重要的家训。

新九阅悉:

接十一月祖父冥寿期,由葆代笔之信,甚为感慰。我承你祖父之命,托你为嗣,其中情节,谁也难得揣料。惟至此时,或者也有人料得到了!现在我不妨说一说给你听:一、因你身瘠弱,将来只可作轻松一点的工作;二、将桃媳早收进来;三、你只能过乡村永久的生活,可待你母亲终老。至于我本身,当你过继结婚时,即已当亲友声明,我是绝对不靠你给养的。且我绝对不是我一家一乡的人,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善终的,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的。

此数言请你注意。我挂念你母亲,并非怕她饿死、冻死、惨死,只怕她不得一点精神上的安慰,而不生不死的乞人怜悯,只知泣涕。

我现在不说高深的理论,只说一点可做的事实罢了。

1. 深耕易耨的作一点田土;

2. 每日总要有点蔬菜吃;

3. 打长要准备三个月的柴火;

4. 打长要喂一个猪;

5. 看相、算命、求神、问卦及一切用香烛钱纸的事(敬祖亦在内),一切废除;

6. 凡亲戚朋友,站在帮助解救疾病死亡、非难横祸的观点上去行动,绝对不要作些虚伪的应酬;

7. 凡你耳目所能听见的,手足所能行动的,你就应当不延挨、不畏难的去做,如我及芳宾等你不能顾及的,就不要操空心了;

8. 绝对不要向人乞怜、诉苦;

9. 凡一次遇见你大伯、三伯、周姑丈、袁姊夫、陈一哥等,要就如何做人、持家、待友、耕种、畜牧、事母、教子诸法,每一月要到周姑丈处走问一次,每半月到大伯、七婶处走一次,每一次到你七婶处,就要替她担水、提柴、买零碎东西才走,十九女可常请你母亲带了,你三伯发火时,你不要怕,要近前去解释、去慰问;

10. 你自己要学算、写字、看书、打拳、打鸟枪、吹笛、扯琴、唱歌。

够了!不要忘记呀!你接此信后,要请葆华来(要你母亲自己讲,她的口气,我认得的),请她写一些零碎的事给我。

二月三号

(十二月二十三日)笔

注释和品读

01

葆华,指袁葆华,何新九的堂姐夫。

02

打长,即经常的意思。系湖南宁乡方言。

03

落款时间为1929年2月3日,括号内为农历。

何叔衡写给义子何新九的这封信,直率地阐明了自己不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的人生观,同时细致入微地教导他待人接物。行文直截了当,简洁明了,很好地达到了教育引导孩子的目的。

该信的大意有三重。

其一,说明认领义子的缘由。文中提到,托何新九为嗣,乃是其祖父之命,目的无非有三。对此,信的第一段作了明确交代。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自己绝对不靠其给养,不会给义子增加负担。

其二,阐明自己的人生观。他说:“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善终的,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的。”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不谋升官发财的信念,不仅是重要的家训,也足以告诫纷繁世界的众生,足以引起广大仁人志士共勉。

其三,条清理晰地讲事实,摆道理,从十个方面教导义子如何待人接物。这些教导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足以让人明确其意思并加以遵循。

今天,阅读何叔衡的这封直率抒情、点点滴滴认真教导子女的家书,回望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矢志报国、追求真理的脚步,遥想先烈为了革命事业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壮举,不能不为之折服。何叔衡作为晚清秀才,却不迂不腐。他果敢地跟上时代的步伐,义无反顾地踏上革命道路,不辞劳苦远赴苏联学习,回国后在根据地出生入死,直至英勇牺牲始终初心不改。其高贵品格值得永远铭记。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初心——红色书信品读》《英烈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