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工会:我们走在大道上

2017-10-20 14:08 来源:工人日报 分享到:

我们走在大道上——福建工会工作巡礼(图)

2015年7月6日,中共中央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党的群团工作肩负着庄严使命”。2015年7月9日,中国政府网正式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2015年12月28日,中共福建省委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随即下发了《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

大政方针,就是定海神针。福建省工会工作围绕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来谋划、部署与推进,在服务新福建建设中展作为,在服务职工群众中显风采,与时代同进步,与职工共成长,谱写了新的篇章。

永葆政治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团工作会上语重心长地指出:“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

“政治性”成为了福建工会检验工作做得好不好的核心标准。

不忘初心,坚守神圣使命

今年以来,长汀县成为福建省总工会重要活动的主场。福建省总工会成立85周年纪念活动、重走长征路、劳模植树林、劳模进校园、最佳一节课、“红色长汀”作家采访活动、《红色长汀》《星火燎原》首发式……如此多的活动集中安排在长汀,皆因为这里曾是福建省总工会的“出生地”,是毛泽东、刘少奇、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展工人运动的地方。

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根”在哪里。

省总工会机关干部高志昂是一名工会“新兵”,他首次踏进福建省职工联合会旧址,是以青年代表身份而来的。今年8月10日,他参加福建省总工会成立85周年纪念活动,站在旧址前厅,右手高举握拳,面向“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大红标语,庄严宣誓:“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虽然这只是一种仪式,但正是这种仪式,让年轻的工会干部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正如省总工会青年干部代表丘永清在纪念大会发言中所说的“不忘根,才可树高千尺;不忘本,方能源远流长”。

今年7月,福建省工会领导干部延安研修班在宝塔山下开班。省直机关工会干部蒋家斌在心得体会中写下:“不忘根不忘本。”在延安的7天,他和其他学员一样,走遍了杨家岭、王家坪、梁家河的每个角落。这个夏天,他们徜徉在延安精神的“长河”里,重新书写下从红土地到黄土地的信仰。

引领职工,成就一份担当

政治性,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它考量着各级工会干部在承担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上,是否能够交出满意的答卷。

福建师范大学的学生薛思桐很是感慨:“高孔长劳模的故事真的很励志,他没上过大学,但在劳动这座大学里,他拿了满分。”高孔长,是全国劳模、龙岩新龙马汽车有限公司技术长。这个80后小伙子从实习生一步步成长为全国劳模的逆袭经历,赢得了薛思桐和同学们的点赞。

今年“五一”前夕,福建省“对话价值观、劳模校园行”宣讲活动正式启动,第一站就选择在福建师范大学。“劳模讲师”林心淦、谢树森、林莘,为同学们奉上了一堂由劳动而提纯的“人生指导课”。感受劳模精神,体会劳动真谛,校准价值导向,引领时代风尚,让劳模精神成为青年学生乃至全社会推崇与景仰的力量,这是主题活动的初衷与目的。

5年来,“百名劳模”系列宣传、“劳模八闽行”“劳模进校园”“劳模一条街”等一个个响亮的“工”字品牌走进八闽基层;“五一文丛”系列、职工文化节、职工书屋等一道道精美的“工”味大餐送到职工中间;伴随着“中国梦·劳动美”“凝心聚力跟党走、建功立业绘蓝图”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团结、引领职工听党话、跟党走步履更为坚定,风从影随,生死相随,汇聚成党指向哪里,职工奔向哪里的推力。

团结引领职工的前提,是职工必须找得到工会,而工会也能吸引得住职工。因此,网上工会成为工会一门新的必修课。

莆田市秀屿工会,在网络服务平台上创建了开放型的网上建会、网上帮扶、网络沟通互动,在服务质量的自我提升中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工人,工会的号召力逐年增强。厦门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粉丝超过40万人、累计阅读数达1651万多人,连续两年位居全国最具影响力工会新媒体前十名,这成为了工会联系与服务职工的全新窗口。

5年来,各级工会适应信息化和新媒体广泛应用的新趋势,完善线上线下全方位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工会普惠性服务,实现服务对象全覆盖、服务时间全天候。省总工会成立的全媒体中心,融合杂志、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实现工会和职工互动的网络通道,“八闽工会人”微信公众号两次进入全国最有影响力百强和福建省政务微信排行榜前十名。

服务全局,源自一种自觉

党有号召,工会有行动,党有部署,工会有落实。这考验的不仅是忠诚度,也是执行力。

2016年12月27日,福建省第十次党代会向全省人民发出了“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动员令。12月28日,省总工会就在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并作出了 “对标党代会、建设新福建”的部署。随后,《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奋斗目标建功立业的任务分解方案》下发各地。分解方案对党代会提出的54项任务,一一标出详细的路线图、倒计时与进度表。

2015年12月,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出台后,福建工会就围绕这一“战略”,推进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工会工作。省总机关17个党支部与23个重点县总工会党支部开展结对帮扶。5年来,下拨补助资金2.03亿元,其中支持挂点扶贫的松溪县达1360多万元。

2015年,根据“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工会开始实施新一轮的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今年1月12日,全省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正式启动,通过优惠政策、学费资助、技能培训的方式,帮助农民工提升。到“十三五”末,实现5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完成30万名农民工技能培训和50万人(次)职工综合素质提升教育培训。

这些年,依托福建对台区位优势,闽台工会形成“有来有往、常来常往”常态化交流机制。5年来,受邀来闽参访的台湾职工79批次、3110人次,组织赴台参访49批次、1046人次。组织劳模、“金牌工人”赴台参访、演出和培训,深耕基层,增进了解。做响海峡职工论坛、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平潭两岸职工自行车赛、两岸制茶技艺交流、两岸青年职工技能交流活动等品牌项目。特别是去年以来,重点加强与“首来族”的交流,让两岸青年职工共同见证发展,凝聚共识。

全国总工会领导在不同场合肯定了福建工会在联系两岸职工、促进对“九二共识”的认同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与党的中心任务同频共振、同行同向,工会工作才有持续的战斗力与生命力。

把服务植入改革的全过程

“改革”始终是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服务”始终是切入改革的最佳“诉求点”,而“服务”正是工会组织“群众性”的集中体现,是工会政治特质、功能定位的内在要求。工会上下,正从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入手,不断强化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会服务“升级版”。

重心,从“向上”到“向下”

在最近热播的《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三集中,有一段这样的解说词:“群团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然而现实中,无论是领导体制,还是工作方法,都逐渐与党政机关趋同,也和要联系的群众渐行渐远。”

前些年,包括工会在内的群团组织也举办了许多“高大上”的活动,而检验这些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往往都是看“上”是否满意,至于群众有何反映,则忽略不计。久而久之,降低了群众对所联系对象的动员力、号召力与影响力。

改革,就是要接通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这根“地线”,重心,必须向下。

重心向下,从转作风始。省总工会率先建立工会干部联系基层和职工“三项制度”,即常态化下基层制度、参加基层工作制度、与职工交朋友制度,拉近了工会干部与职工的距离。福州市总工会实施一线工作法,工会机关干部每人每年经常性联系5名基层工会干部、30名不同领域职工,金字塔式地拓展职工“朋友圈”,重塑了工会干部应有的形象和作风。

重心向下,最根本最关键的还是让基层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此,这些年省总工会推出一系列政策性举措。为了让基层有钱办事,加大工会经费向基层倾斜,下拨经费比例年年攀升。2016年,下拨经费占总支出的75.7%。为了让基层有人干事,出台《福建省工会专干管理办法》,省总工会补助每个镇街(园区)2万元用于支付工会专干工资,为全省87.5%的镇街(园区)聘用了工会专干共1200多人,镇街(园区)工会人手短缺、无人办事的难题得到有效缓解。为了让基层有平台发声,加大了工会领导机构的一线职工与劳动模范比例。目前省、市、县总工会劳模和一线职工兼职副主席由1名增加到70名,劳模和一线职工在省总工会委员中占比达47.2%。

目前,福建工会正在大力构建“群众性”评价方式,建立工会工作职工参与制度、工会决策事前征求意见制度、工会活动第三方评价制度,凸显职工话语权……重心向下,让更多职工感受到了工会职能的回归。

服务,从“特惠”到“普惠”

“回城的路更近了”,拿到春节回乡300元的车费补贴,刚来厦门不久的新员工小张一脸兴奋。“没想到,工会这么贴心。”

2015年春节,厦门市总工会改变以往租用专列送农民工返乡的传统做法,结合工会会员服务卡项目,推出“平安返厦报销五折车票款”普惠活动。凡是春节后从户籍地返厦的非厦门籍企业员工,从原籍乘坐车辆返回厦门的,均可获得一次单程车一半价款的补贴。2016年,共有10多万名职工享受到这一政策,补助款项1500万元。

从受惠的数量看,这一活动体现了服务的“普惠”性。

同样,与厦门毗邻的泉州,也把普惠服务纳入了工会工作的实践,打造“十分钟职工服务圈”。

从2013年至今,泉州工会依托300多家职工服务中心(站),帮助100多万人(次)外来工、农民工平安返乡过年;为职工提供就业岗位近6万多个;帮扶困难职工11万人次,发放帮扶资金5000多万元;筹集金秋助学金近3000万元,资助近万名困难职工子女就学;组织近300万人次的职工参加医疗互助活动,归集互助金1亿多元。90%以上的劳资纠纷在基层职工服务站得到解决。

普惠,靠的是延伸服务手臂。目前全省已建成1149个职工服务中心(站),聚合了省市县乡(镇街、工业园区)四级服务网络,打造了集就业指导、困难帮扶、医疗救助、信访接待和法律援助等项目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窗口。

“普惠,不能局限于物质,还有文化普惠”,厦门工人文化宫主任吴红霞对此深有体会。这几年厦门工人文化宫开展的“职工春晚”走进近百家企业,职工演职工,让更多职工感受到了工会的温馨与温暖。为了给普通职工提供“文化大餐”,福建省总工会实施工人文化宫建设五年规划,推进工人文化宫新建、改建和扩建,并加大补助力度,提高补助标准,目前,龙岩、晋江、光泽等20个市、县工人文化宫已立项,并进入了建设周期。

如今,在厦门,工会会员服务卡让职工享受开卡送保险、购物打折、法律援助、困难帮扶、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心理咨询等全方位服务;在石狮,“一镇一行业、一镇一中心、一镇一机制”等项目化工作,让工作在乡村的外来工,有了“我的城市我的家”的感觉;在莆田,市县工会在北京设立驻京流动会员工会工作委员会,开展在京莆籍务工人员服务工作……无论何时,不论何地,“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正成为一种共识。

从“特惠”到“普惠”,改革的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而是要让更多的职工感受到“工会就在身边”,感受到触手可得的实惠。

维权,从“分散”到“整体”

2015年1月24日,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专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专业法庭——劳动法庭。据统计,劳动法庭设立两年多来,共受理各类劳动纠纷2000多件,审限内结案率99.5%。

如此高效地化解矛盾纠纷得益于劳动法庭为职工维权推出的一系列有力“法宝”。在这里,劳动争议案件可以走绿色诉讼通道,农民工维权可以享受方言服务,工作地已经变更的劳动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调解保障自己的权益。

同样,在龙岩,新罗区法院与工会联合开辟了“调解超市”和“劳动争议调解室”,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劳动争议纠纷将委托“一市一室”,达成协议的,由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这种法院与工会、司法行政机关、劳动行政部门的协调配合,让审判工作融入对劳动争议纠纷的综合治理之中。

这些新鲜事物的出现,说明了在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服务方法已从单纯依赖工会资源的传统方式向多元借助社会资源转变。

依法维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维权。今年10月1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出台《福建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实施前一周,省总工会联合宣传、司法、人社等部门深入开展“全省职工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 组织17支农民工法治宣讲队,14万名职工参与网上法律知识竞赛。同时,各地也在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行 “一庭一室四制度”维权联动机制、农民工法律维权“全程帮”、职工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职工维权“绿色通道”等依法维权模式,让职工共享、尽享法律的阳光。

“整体”维权,需要顶层设计,宏观推动。5年来省、市、县三级全面建立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解决了职工技能提升、困难职工帮扶、农民工子女入学等涉及职工群众和工会工作的800多项实际问题,特别是持续关注环卫工人的工作生活状况,先后多次列入省政府与省总工会联席会议议题,推动不断改善环卫工人工作生活条件和工资福利待遇。5年来,以精准帮扶为重点的服务职工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各级工会共筹集“两节”送温暖慰问款4.8亿元,走访7600多家困难企业,慰问35.83万户次困难职工家庭;筹集助学资金1.15亿元,资助困难职工子女6.19万名;组织职工参加医疗互助活动累计961.3万人次,补助30.98万人次;深化女职工关爱行动,建设600多家“妈妈小屋”……工会以点滴服务汇成长河,一步一步地赢得职工群众的信任。

目前,在省委颁布的福建省群团改革意见中,省总工会确定的改革项目有25项,其中绝大多数是服务职工项目。

锻造一支工匠型队伍

今年2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2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会议指出,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

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充分展现工人阶级的“先进性”,这就是工会的作为空间。

“名师带高徒”,一人之长变众人之技

个头不高,戴着眼镜,站在几十层楼高的龙门吊前,厦门海天集装箱有限公司职工、全国劳模冯鸿昌显得有些斯文甚至渺小。但维修起这些庞然大物,他可是技术“大拿”,被誉为手到“病”除的厦门港“医生”。

一个企业仅有一个“高手”显然不够。如何让像冯鸿昌这样的“工匠”,将一人之长变为众人之技?福建省的做法是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

2016年起,福建省总工会以劳模工作室为依托,在全省职工中广泛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作为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师带高徒活动得到省委肯定,被写入福建省群团改革意见。

名师带高徒活动以各级劳模、技能大师为主体评选出一定数量的名师,建立名师档案库。师徒签订“名师带徒”结对协议,约束师徒双方的责任义务等。2016年全省共组织名师1.3万多名,参加结对的普通工人2.3万多名,其中农民工7159名。通过名师带高徒,今年已有7406人晋升技能等级,其中高级工253人,中级工4108人,初级工3045人。

以冯鸿昌劳模工作室为例,33名职工分为桥吊、龙门吊、流机、海润组、抢修5个专业小组,组成了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在这里,冯鸿昌言传身教,和工人们定期进行技术交流,攻关技术难题,开展技能竞赛,并组织新员工培训。如今,1979年出生的冯鸿昌,已带出10多个徒弟。

在八闽大地上,劳模工作室正在不同行业中展现着攻坚克难、带徒传技、改革创新的风采,不断放大劳模的“品牌效应”。目前,全省已命名408家“福建省劳模工作室”、40家“福建省示范性劳模工作室”。

“福建省名师带高徒活动,赋予了传统师傅带徒弟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和新的内容,是新形势下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全国总工会如是评价,并专门致函福建省总工会,希望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升。

“小”竞赛,显示了大能量

一名优秀技工的合理化建议,一年能为企业创造多大效益?福建龙岩武平县塔牌水泥有限公司机械部职工陈远彬给出的答案是:80多万元。

陈远彬带领的创新项目团队,组织实施了小袋包装系统改进项目,每年可减少粉尘排放2000多吨,节约费用80多万元。而这个项目的灵感,正是产生于公司工会举行的“五小”劳动竞赛。

长寿命高散热防水LED灯具,外支撑式气垫主动透气性鞋底,充电式助听器,智能鼠标,新型餐厨垃圾桶,中药饮片工艺技改,茶叶杀青控制系统……从身边的工作开展创新,从小的项目切入着手创新。在省总工会倡导下,职工们的创新思维活跃起来,一个个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等成果正不断涌现。许许多多名不见经传,技不上“台面”的人与物相继闪亮登场:码头设备维修、建筑工人涂墙、海产加工做鱼糜、蜜柚树枝嫁接、果实包装……

“五小”创新延伸了最普通工人的创新梦想。340万名职工参与,征集成果39.9万个,891项在企业内部转化,产生经济效益4.2亿元——这是福建省 “五小”创新大赛,汇聚职工“智库”交出的成绩单。5年来,福建省共有77项职工发明创新成果在国际发明展上获奖,其中金奖10项;有537项在全国发明展获奖,其中金奖137项;有1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5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

省总工会联合各行业每年都开展30场左右、100个以上工种的省级技能竞赛,对每个工种的前三名授予“金牌工人”荣誉称号,同时发动各地市、产业工会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的劳动竞赛。

在福建,劳动竞赛正“长”成时代需要的模样,沿着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职工自身发展的路径稳步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共授予“金牌工人”879名;组织10万个基层工会开展劳动竞赛,834万人次职工参与,其中,近170万人次通过竞赛提升技术等级。

技能培训,让梦想照进现实

今年6月18日,来自海峡两岸的技术工人在海峡职工论坛上畅谈各自理解的“工匠精神”。来自台湾的技术发明人老吴,分享了大陆航天技术工人徐立平“航天圆梦”过程,他感慨地说:“工匠精神”是把职工锻造成“有价值的人”的最好途径。

如今,在泉州九牧王股份有限公司提到陈随丽,无人不知。不过,在2001年刚到公司时,她还是一个连基本的电动缝纫机都不会用的初中毕业生。

让陈随丽感到庆幸的是,九牧王非常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每月都会开展“技能比武”活动,通过大量的培训和竞赛,培养、提拔技术尖子。

2004年,全国、省、市三级服装制作工职业技能大赛在泉州举行。陈随丽在大赛上一举夺得2004年全国服装制作工职业技能大赛的总冠军。“我技能水平的提升正是得益于日常的技能培训的积累。”已成为九牧王公司IE培训师的她这样说。2015年,年仅30岁的她被评为全国劳模。

为打造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福建省发出了一系列职工技能培训的“大礼包”。

2016年起,工会以福建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岗位适应性培训、提升性培训和储备性培训;以各地各产业工会为主体,开展订单式、购买式技术技能培训;安排1000万元专项经费,补助支持各设区市总工会和省级产业(系统)工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工作,举办培训约800期。

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在各地方兴未艾。

在莆田,职工培训瞄准市场需求,烹制出对上职工胃口的培训大餐。亚马逊培训+学院电商培训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互联网+特色产业、微商……18个工种的技能培训班相当“潮”,广受欢迎。

在厦门,重点企业可根据实际需求,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申请财政资金补助。该市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重点企业开展“一企一策”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见》,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或项目需要确定培训工种、参培对象、课程设置、师资安排、考核要求。

……

重视八闽工匠选树培养,推动各行各业践行“工匠精神”,打造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福建省正行进在爬“高”向“上”的征程上。(永乐 陈樱 晓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我要链接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中心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