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农民工的不同梦想

2015-09-15 14:11 来源:51网 分享到:

关键词:养老、医疗、上升渠道

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分年龄段看,目前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其中,16岁至20岁占3.5%,21岁至30岁占30.2%,31岁至40岁占22.8%,41岁至50岁占26.4%,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7.1%。而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8.3岁。

一代农民工为养老继续奋斗

张思火就是50岁以上的农民工里的一员,他们又被称为第一代农民工。

在成都市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众多求职者中,一头白发的张思火格外显眼,今年62岁的他来自简阳玉成乡皂角村。不久前,张思火还在成都一家医院打工,“主要是用油漆在街上喷广告,医院包吃住,工资能挣3200多元。”然而仅干了一个多月,老张就辞职了。理由是医院管理人员嫌他岁数大,“既然人家都说出这个意思了,不如我主动走了。”

因为“没有手艺”,近20年的打工生涯中,张思火大多呆在工地打杂,搬砖运水泥,“挣的都是血汗钱”,没签过劳动合同,更没有社保。令他欣慰的是,去年,做水电装修的儿子花80多万在西部汽车城买了套房。不少人觉得已到退休年龄的老张该享福了,他却不这样认为,“儿子媳妇要供孙儿孙女读书,花销太大,装修收入也不是那么稳定,不能给他们增加负担。我和老伴在老家参加了新农合,加起来一个月只有150元,全靠自己挣钱养老,不像城里人有退休工资,有社保。”

张思火说有的工地也要买社保,本想多挣钱还要扣点出去,他实在舍不得,“而且我打听过了,社保转起来很麻烦,不如直接把钱拿到手上稳当。”

问他今后干不动了咋办?张思火咧嘴一笑,“那就回老家喽。城里样样都贵,老家有房有地,吃住不愁。”

二代农民工忧心养家看病

几年前从广东回到四川后,徐超东和吴小兰夫妇就一直在成都青白江一家工厂上班。

“厂里有夫妻房,还是很方便。”吴小兰说,丈夫是操作工,负责加工热水器铝丝,经常加班。她在食堂干墩子工,虽然工资不高,但吃住全包,一家人还能聚在一起,也算值得。

而留在邛崃农村的父母和儿子,是夫妻俩拼命打工挣钱的最大动力。徐超东的父亲患肺气肿,常年吃药,母亲早年中风得了偏瘫,行动不便,18岁的儿子眼看即将升入高三。“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吴小兰情不自禁地叹了一口气,两人省吃俭用一年攒下的四、五万,除去给父母看病,儿子的生活费等开支,所剩无几。想到今后为儿子娶媳妇,还要花不少钱,她就充满了忧虑。

吴显奎是一家私人物流公司的货车司机,常年在外跑长途,已经40多岁的他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干这行收入还行,就是经常熬夜,吃饭也不规律,身体吃不消。”

生不起病,是吴显奎的最大感受。受胃病折磨,他看起来有些消瘦,“只要上医院输液,至少都要花上1000多。”公司没给他买社保,也就办不了医保。回资中老家,新农合报销金额低,又有层层程序,所以他最害怕生病,身体难受的同时还要承受心理上的焦灼。可每月5000元底薪,加上各种补贴,能拿到七、八千元,充当家庭经济支柱的吴显奎还不得不咬牙干下去。

新生代农民工看重上升渠道

与父辈们不同,大多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养家糊口和养老的负担和顾虑,比起收入来,他们更看重工作环境和上升空间。

高中一毕业,赵明就来到成都打工。不过两年时间,21岁的他已经先后换了三份工作,“没办法,都不合适。”他的第一份工作在洗车场洗车,“位置比较偏僻,周围连个网吧都没有,每天回家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太无聊了。”干了不到3个月,他就跳槽到一家火锅店做了服务员,然而这份工作也没有为他带来多少快乐。每天将近10个小时,不停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很快就让他感到厌倦,“好像永远看不到头,也学不到东西。”

现在赵明在理发店做学徒,早上9点上班,直到晚上9点左右才下班,他已经坚持了一年。这家理发店装修得十分典雅,干得好还能被选送到学校进修,赵明决定好好干下去。

无独有偶,同为90后,林永芳当过收银员,进工厂流水线做过绕线员,在服装店卖过衣服,都因为工作枯燥,没有发展前途而辞职。

记者 王旭

专家说法

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不敢花钱,生不起病,恰恰证明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第一、二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承担的是整个家庭的重担。由于受文化水平及劳动技能的限制,往往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担忧的是医疗、养老、收入。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较高,关注工作环境和未来发展渠道,更愿意留在城市。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延伸城市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免其后顾之忧。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我要链接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中心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