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患了重病的农民工兄弟

2015-09-15 14:03 来源:中国发展网 分享到:

一盘过夜的海鲜、一盒工作餐、一瓶冰镇矿泉水,难道这就是引起他内脏多种器官严重损伤以及血小板降低等其他病因的最魁祸首?还是另有其他病因?

下面请看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陪同家乡一名农民工在沈阳求医治病所亲身经历的一切。也许这篇报道能引起国家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对农民身心健康的高度重视,并从实际出发,破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方面的难题。特别是对全国各地健康教育中心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农民兄弟如何提高健康意识,积极预防疾病能有所启迪。

中国发展网 记者崔国玺报道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但是2015年8月1日,对农民工汪福和他的家属及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

因为这一天,从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农村来辽宁省东港打工的52岁农民工汪福病情突然加重。一大早,侄女大军急三火四地用电动车把他送进了东港市中心医院。

当时,汪福感到胸闷、浑身无力,四肢酸痛,脑门和身上直冒显汗。东港市中心医院医生通过各种检验发现,汪福所有检验指标异常,特别是心电图检查,发现汪福出现心动过缓等病症,病情危机。

东港市中心医院从未遇到过这样的病人,医生们束手无策,拿不出好的治疗方案,并建议家属把汪福立即转送省城医院,尽快安装心脏起搏器。

急诊抢救室的灯光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是当今对农民患病的真实写照。

当晚9点40分,辽宁东港120救护车经过3个多小时的急速行驶,终于驶进沈阳市内的辽宁省一家著名医院。120急救中心医务人员迅速将汪福送进了这家医院急诊区。

后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从汪福入住辽宁省东港中心医院抢救,到120救护车把他从东港送到省城医院,所支出的费用,又何止是一头猪啊!

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可谓一语中的。“人在很多时候做的事,其实不是做事,而是为着铸造自己的内心。”因农民工汪福和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曾同住一个村庄,并从小一起长大。当初,在记者最艰难的时候,得到了汪福父母无私的帮助。当记者接到汪福家属打来的求助电话,二话没说,便急忙赶到医院急诊区。

眼前的一幕,让记者吃惊不小。去年7月,记者回家乡休假时,汪福满脸红润,身体健壮。如今他却躺在急救床上,脸色腊黄,鼻子里插着氧气,心脏和血压都有仪器分秒进行监测,静脉正打着点滴。

虽然,汪福看似神志清醒,但他嘴唇发干,身体虚弱。当他看到记者出现时,想挣扎着坐起来,可还是无力动不得,他只是苦笑着,用毫无神情的眼睛向记者打着招呼,有气无力地说,给大哥添麻烦了。

在急诊护士为汪福抽血进行检验时,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与汪福的侄女大军进行了交谈。大军说,四叔(在家排行老四)和四婶从黑龙江老家来到她家(辽宁东港)后,由于没有技术,年龄偏大,一两个月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为此,她四处托人帮忙,终于为四叔找到了一个修路的活儿。就是在路上铲铲沙子,扔扔土,活也不太累,还有一顿免费午餐,一天110元工钱。

大军清晰的记得,7月29日是四叔上班的第一天。早上,她给四叔热了一下昨晚放在冰箱用辣椒炒的海鲜。吃完早饭后,四叔上班去了,当天气温高达30多度,又在太阳下干活,中午,四叔吃了用工单位发的免费盒饭,喝了几口冰镇的矿泉水,继续在阳光底下干活。下午3点左右,四叔突然感到肚子绞痛,浑身直冒冷汗,还出现了腹泻、呕吐,整整折腾一个晚上,第二天、第三天也是如此。四叔感觉自己身体好,也心疼钱不想到医院去治病,便在家附近的个体门诊打了几袋消炎的点滴,病情一直没有好转,第四天病情突然加重,并且心率出现异常。

听了大军的讲述,记者对汪福的病情有了初步了解。一个半小时后,这家医院检验报告单结果出来了。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其中几项检验结果把记者和占付的家属都惊呆了。汪福的血小板结果:35(10-9/L),参考范围:125-350;N端B型纳尿结果:5809(pQ/ML),参考范围:6—125;肽原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结果:73.5(umol/L),参考范围:0—8.6;血清丙氨酸酸氨基转移酶结果:4218.82(u/L),参考范围9—50;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结果:1983.00 (u/L),参考范围15—40。

通过检验,汪福所有的指标,本应正常的指标反而下降,不应该高的指标超出参考范围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尤其是血小板实在太低,可以说,病情危机。

汪福来沈阳求医前,他的家属给记者打电话时说,当地医院医生曾建议安装心脏起搏器。所以,记者还怕汪福心脏真出问题,就和急冲冲赶来的爱人一起敲开了在急诊值班的心内科医生的房门。这位女医生知道我们的来意后,加之爱人又在这家医院工作,虽然与女医生不熟悉,但女医生还是很给力。她来到汪福的病床前,为他进行了全身检查,又拿起检验报告单和东港中心医院作的心电图,看了一会儿,她告诉记者和爱人,病人确实心脏曾经出现过问题,但就目前病情而然,不会危及到生命。现在最主要的是病人各项指标太高,血小板又太低,必须在急诊进行综合治疗,所以心内科不能收这样的病人到科里治疗。

夜已经很深了,急救区的灯光一直亮着,值班的祁医生和护士们一直忙得团团转。一会儿,祁医生抢救一名把一块苹果卡在喉管的老人;一会儿,一名口吐鲜血的小伙子心脏骤停,家属乱作一团,哭声一片,祁医生推开家属,迅速来到病床前进行心脏复苏。

这期间,祁医生几次被临时抢救病人打断与汪福家属的谈话。祁医生用暂短时间对汪福家属说,通过检验报告和病人的情况分析,初步诊断可能是热射病。这种病是人在高温下作业,身体的汗排不出去造成的,致使内脏多器官功能受损,建议明天最好先由消化科会诊或转到急诊重症临护室(ICU病房)进行治疗,最理想的办法是透析。

无论是对汪福的家属,还是对记者和爱人,热射病还从来没听说过。但记者通过在网上查找资料,得知这种病死亡率非常高,病人在发病期间,内脏多器官受损,并伴有高烧、昏迷等症状,救治起来不但时间长,效果也不理想。让人感到安慰的是,这家医院有过救治热射病人的成功病例。

急诊抢救区的时英钟一分一秒地走着,汪福的病情也牵扯着在场每一个人敏感的神经。当时针指向凌晨2点15分时,记者和爱人这才拖着疲倦的身体,带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离开了汪福和他的家属,我们只好默默为汪福祈祷,愿上苍保佑汪福得的不是热射病,并通过他自身的体质和坚强能够出现奇迹,并且渡过此劫。

ICU病房内外的72小时

8月2日上午8时,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又来到急诊抢救区,虽然看上去汪福比昨晚好了一点,但他的侄女大军发现叔叔两只眼睛发黄,身上还有浮肿,病情仍很严重。

8时30分左右,医院消化科一名男医生接到急诊抢救室值班医生的通知来进行会诊。这位男医生看了汪福各种检验指标认为,汪福的病情不是消化科一个科室所能解决的。最好的诊治办法,应该由急诊重病监护室(ICU病房)负责。虽然,ICU病房收费高一些,但治疗设备最顶尖,医院并赋予ICU医生的职权,他们随着都可以调动全院各科医生来进行会诊,拿出诊治方案,这是其他科室所办不到的。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汪福的救治陷入僵局,夜间,心内科医生诊断,不能收到心内科住院治疗;今天上午,消化科医生理由充足,给出了不适合住进消化科的诊断。看来汪福要治病,惟一的选择就是急诊重病监护室(ICU病房),一旦住进这里,每天医药费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这对一个靠着家里只有几亩薄田和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来说,简直就是天文的数字,又何况汪福家里没有更多的积蓄。

9时左右,医院急诊重病监护室(ICU病房)医生和护士接到急诊抢救室的通知来接汪福。此时,汪福的妻子和两个已成家并不富裕的女儿正在为这笔高额的医药费发愁。

记者在现场急的也是抓耳挠腮,没有一点主意。只好陪同汪福的大女儿小红去咨询今天值班的朴医生。

朴医生坦诚地告诉记者和汪福的女儿小红,抢救室是负责对病人进行临时抢救的地方,因为随时都要对送进急救室病人的抢救,医生的时间非常紧张,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对每一个病人的病情进行一项一项分析和解决。用药时,也是一个医生一个解决的办法。在其他科室不接受病人的情况下,家属最好的选择是到急诊重病监护室(ICU病房),这里不分前期治疗还是后期治疗,假如你们认为前期都没有去治疗,还谈什么后期巩固。

命运终究是不忍扼杀这太阳的生命。经过漫长两个多小时的熬煎,汪福的妻子,这个弱不禁风,连自己名字写起来都费劲,从未见过大世面的农村妇女,最后咬了牙印。她说,现在别说手头还有几个钱,就是没钱,砸锅卖铁也要救丈夫。她坚信,只要丈夫在,家就在,钱也能挣回来。

汪福被送进医院15楼急诊重病监护室(ICU病房),此时,他神智清醒,没有出现高烧反应和昏迷症状,四肢活动自如,也是所有病人来这里病情最轻的。但不容乐观的是,他内脏各种器官确实损伤严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急诊重病监护室(ICU病房)的规矩不少:如病人一旦住进去,24小时由医护人员监护,大小便全由医护人员负责。每天只能允许一名病人家属在下午2点探视,时间为15分钟,而其他时间都得听医生的,病人家属必须24小时开机,一旦病人出现情况,家属要随叫随到。

汪福住进急诊重病监护室(ICU病房)后,记者和他的家属提心吊胆,生怕他的生命出现危险。

8月2日下午2点是家属探视病人时间,汪福的妻子第一次走进急诊重病监护室(ICU病房)13床。虽然,夫妻两人分别还不到2个多小时,但好像分别得很久、很久。

汪福的妻子在规定的15分钟时间里,与丈夫唠起家常,安慰一直担心住在这里花太多钱的丈夫,一定要安心养病,钱的事情不要想得太多,有人就有钱。

晚上9点半左右,记者把汪福的检验报告单用微信发给了一位老朋友的女儿-—北京某知名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她看后,用微信回复了记者:“化验结果确实挺重,肝功最差,请消化科和血透室会诊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保守的办法?还是得和家属说一下,病情很重,现在是多脏器功能衰竭,随时可能急剧恶化,要做好心理准备。”

8月3日8点,记者找到了临时在医院附近居民楼房住宿的汪福妻子和女儿,并把北京某医院医生的看法如实的向她们进行了表述。汪福的大女儿小红说,爸爸通过在ICU病号的药物治疗,现在各项高的指标有所下降。医生对我们说,根据爸爸的病情,怀疑是热射病,需要透析,但透析不一定马上见效,不透析也不一定病治不好,一切由家属决定。我和妈妈考虑再三,如果爸爸每天透析,费用得上万元,说不准要透析多少天,就目前我们这个家庭经济状况,真的难以承受,所以我们决定放弃透析。

放弃,有时也许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在这种病情不明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确实属无奈。但记者又能说什么哪?一切的语言恐怕都是苍白无力的,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眼前最残酷的现实。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悲悯之情、乐善之意。此时此刻,记者想尽绵薄之力为这个家庭做点什么,便立即打通了家乡政府相关部门一位朋友的电话,并恳求朋友帮助这个家庭解决实际困难。朋友在电话里讲,只要汪福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以帮助协调报销40%的医药费,这无疑对这个家庭是一个好消息。

这时,记者也把事先准备好的5000元钱的信封递到汪福妻子的手里。汪福的妻子使出全身的力气,几次把信封退还给记者,并苦苦哀求,这钱说什么我们也不能收。

常言说,人穷志短。而记者从汪福妻子身上看到的是农村妇女表现出来的朴实、善良、坚强,更没有丝毫的贪婪。这又一次使记者的心灵受到震撼,并下决心继续为汪福和他的家庭尽己所能。

当天下午1点30分,记者陪同汪福的两个女儿小红、小霞如约来到辽宁另一家比较知名的省级医院,医院的朋友给我们引见了一位内科专家,专家看了检验报告单后,认为病情确实很严重,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至于是否透析,她认为,有必要,但要看病人家庭的经济实力,一切都要家属拿主意。

为及时了解汪福病情,尽快让他早一点离开急诊重病监护室(ICU病房),记者的爱人通过之前与ICU病房主任的交往,了解到目前汪福各种检验指标正在好转的信息。ICU病房主任也明确表态,为了减轻这个家庭的经济负担,只要病情好转,可以建议转到其他科室,或者到急诊病房住几天治疗。

8月4日,汪福的病情出现好转。记者的爱人说,为了更加稳妥,她已求ICU病房主任帮忙,请院里消化科医生下午进行会诊,爱人一再嘱咐,最好通过医院的朋友与消化科主任沟通,把汪福收进消化科治疗,如果科主任没有交代,恐怕难落实。

下午1点30分,记者提前来到医院。2点上班,记者找到了医院的朋友,他问记者消化科哪位医生到ICU病房会诊。而这时记者无法打通爱人的电话,而朋友又要开会。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记者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爱人的电话联系不上,记者的手机又没了电。就在这节骨眼,记者得到信息,汪福可以出ICU病房,但消化科医生已经会诊,认为科里还是不能收治,而急诊病房又没有病床。

是出院,还是不出院,或去医院临时留观室,问题摆在眼前。记者真是左右为难,如果出院,去留观室只是打点滴,而晚上9点钟没有医生值班。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汪福大病初愈,夜间一旦出现危险,这不就是前功尽弃了,究竟如何是好?

ICU病房的一名年轻的女医生非常善意地提醒记者和汪福的家属,她说,从目前情况看,病人出院到留观室的确有点冒险。

就在这节骨眼,记者的爱人给汪福的妻子打来电话,劝她今天晚上最好不让汪福离开ICU病房,明天再定。最后,还是汪福的妻子决定,汪福继续留在ICU病房,这可又要多花几千元块钱哪,就连记者都感到心疼。

对此,记者无不有这样的感慨,在医院,有时钱真的能买来暂时的安全,或暂短的生命啊!

8月5日,记者的爱人提前到医院上班去了。她打来电话告诉记者,今天你不用到医院太早,我再与急诊病房的护士长联系一下,看今天急诊病房有没有空出的床位。

这时,记者也想起了曾找过的朋友发的短信,“可以去找一下消化科护士长,看她能否帮上忙不?”当记者和汪福的大女儿小红赶到消化科,因护士长外出有事,记者与护士长通了电话。护士长在电话里说,科里的医生已经会过诊,也跟科里副主任进行了汇报,认为这个病人的病情不能收进消化科,还是在急诊治疗更好一些。如果没有这种情况,我就是想办法也要为你们腾出一张病床。

护士长说得有情有理,让记者无话可言。因为今天ICU病房医生已通知汪福家属,排出热射病,汪福可以出院,也可以到急诊病房继续治疗。

医院科室不收,急诊病房暂时又没有病床,汪福家属又想在医院多住几天巩固一下,又一道难题摆在记者面前。

记者急得是上窜下跳,这时,才真正体会到,就是你手中有钱,或找一般关系,在大医院想立即找一张病床真是难于上青天。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相约而至。正当大家为病床发愁时,记者的爱人终于通过当护士长的朋友在急诊病房找到一张病床。有时候,往往事与愿违,昨天汪福进行抽血检验,今天检验报告出来了,查出他患了戊肝。

虽然,记者和其他人对戊肝听说的不多,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的也太少。但戊肝也是一种传染病。因为,这家医院没有传染科,所以其他科室更不可能收治患有戊肝的汪福。

汪福从住进急诊重病监护室(ICU病房)到出院,经过了漫长的72个小时,记者和他的几位家属都未能看到他,病房内外所发生的一切,又有谁能说得清楚。

记者第一次坐上120急救车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汪福得了戊肝,需要继续治疗。同时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回黑龙江老家当地医院治疗,或到女儿、侄女的居住地辽宁海城、东港治疗;另一种继续留在沈阳市内治疗,可能这里的医疗费相对高一些。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汪福的妻子掷地有声,再次决定,丈夫留在沈阳治疗戊肝。而沈阳有两所治疗肝病的医院,一所为军内医院,另一所是地方医院,而地方医院相对治疗肝病经验更多一些。为此,记者通过朋友为汪福联系了沈阳一家地方治疗肝病的医院。

医院急诊重病监护室(ICU病房)在为汪福办理出院手续时,医生再三嘱咐他的家属,虽然,现在病人各种指标有所好转,但也不能乘坐私家车或出租车。为了病人安全,最好选择120抢救车。

8月5日上午10时40分,记者拨打了沈阳120急救中心电话, 20多分钟后,120急救中心一名女医生和两名男担架员来到了医院急诊重病监护室(ICU病房)。

记者和汪福的家属及120急救中心人员从这家医院急诊重病监护室(ICU病房)15楼乘坐电梯下到1楼。然后从1楼到急诊门外停着的 120急救车上,中间距离不过几百米。

120急救中心的女医生要求,只有2名家属随车陪同病人,记者和汪福的大女儿小红一起上了救护车。

多少惊心动魄事,生死只是一瞬间。如今躺在担架床上的汪福,从封闭的ICU病房,一下到了更宽敞的地方,精神状态非常好,看不出像曾经患过大病,并且死里逃生的人,不善言谈的他,也和记者聊了几句。

汪福在急救车上,既没有吸氧,也没用输液,更没有做任何诊察和治疗。此时,急救车的女医生和两名担架员表情显得很轻松, 这也许是他们在抢救病人中最轻松的一次吧!

这也是记者第一次坐上120抢救车,并且零距离接触急救人员,记者看到急救人员在这酷暑季节,身上依然穿着厚厚制服,不透一点气,尤其是两名担架员衣服上有着一道道污渍的痕迹,也许他们刚刚抢救了一个危重的病人,或者在其他地方抢救了一名伤员。无论是春夏季秋冬,他们随叫随到,不敢有半点懈怠,总之,120急救人员工作强度大,心理承受力也大,非常辛苦。有时,他们所付出的辛苦,不被理解。为有的收费,有时受到病人家属的质问或举报。对此,记者曾有所耳闻。

当记者与120急救中心的女医生进行简短交谈,并对他们的工作表示理解时,女医生脸上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病人家属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应该花的钱,以及所产生费用,一个子都不能少。记者在医生开出的一张辽宁省医疗门诊收费票据中看到了这次的收费项目:诊察费38.5元,一般诊疗费9.9元,车费35元,等时8元,治疗费69.3,担架68元,总计:229元。这笔费用是记者帮助支付的。虽然,记者对有些费用也有所质疑,但仔细一想,既然使用120急救车,在心疼钱也得掏。但愿有些收费是合理的,老百姓谁也不想家里在抢救病人时,再遇上乱收费这种让人心烦的事儿。

汪福在记者的朋友帮助下,很快被安排在沈阳某医院的11病区,并对他的戊肝进行全面治疗。

在汪福住进医院的两周时间里,记者没有因为这是一家传染病院而不来探望他。每隔两天,记者都会买来水果和牛奶及食品来探望汪福,怕他住院寂寞,记者还到大商场给他选了一台德生牌立体声收音机。记者的爱人利用双休日为他褒汤、包馄饨,看到汪福身体一天天好起来,两眼也不再发黄,脸庞有些红润,像正常人到医院内散步,睡眠和食欲也不错,尤其是转氨酶指标从入院时的800,降到了比正常人高出4-5个,记者和他的家属真的从内心为他感到高兴。

常言说得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8月18日,对农民工汪福和家属来说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汪福经过18天的治疗,终于恢复了健康。

8月19日,汪福和他的妻子带着对沈阳这座城市的感激和依恋,登上了返乡的列车。这18天所发生的一起,简直是生与死的较量和赛跑,是那样的触目惊心,让他们难以忘怀。

9月13日,汪福从家乡给记者打来电话,他兴奋地说,昨天他到当地医院又进行了化验,今天取的结果,所有检查指标正常。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高贵与贫穷,每一个生命都是不朽的传奇。因为,我们敬畏生命,所以,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才是最宝贵的。(文中姓名均为化名)

记者手记

全社会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关心农民健康

俗话说得好:“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这句话,无论是对城里人,还是对农村人,只要是当今中国的普通百姓,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

“辛辛苦苦三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这是很多人对大病重病突袭一个家庭的形象描述。在很多地区,一旦患了大病,就会给一个普通家庭带来灾难性的压力。经过多年的医疗改革,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个医疗保障网络,但是由于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对于一些大病的患者来说,负担依然很重,特别是在农村,因大病致贫、返贫的现象仍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农民工汪福和全国其他地区普通农民一样,因患了一场大病有的或者已经致贫、返贫,令人揪心,值得思考。

虽然,汪福是不幸的,他因外出打工患了一场大病,恐怕几年的地白种了。或者今后的生活过得更加拮据。这能怪他吗?哪个外出农民,愿意离开故土,离开父母、孩子和身边的亲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打工。他们不仅要经受肉体上的折磨,还要忍受精神上的孤独。他们想过好日子,想过幸福的生活,这是情理之中。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生活是残酷的,往往事与愿违,世事难料,美好的愿望,有时不见得成为现实。由于一些农民工没有文化,更没有一技之长,所以他们大多数人所从事的都是体力劳动。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受到严重的考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许是一些农民工难逃命运和自然规律。

有时候,不幸与幸运是一对孪生兄弟,不幸的背后肯定是幸运的。汪福在生命危机的紧要关头,一直被大爱所包围。他有一个相濡以沫,患难与共,并且头脑冷静,非常明智的妻子,还有一群像记者一样的好同乡及亲人的无私帮助,特别是大城市先进的现代医疗技术和医生的敬业精神才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还有他的家乡黑龙江五大连池市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正千方百计为农民和外出农民工解决医疗费等实际问题。

假如汪福患病后,当地医院能及时诊断出病情;假如汪福不及时转到大医院进行救治;假如汪福的妻子不下决心把丈夫送到急诊重病监护室(ICU病房)进行综合治疗;假如记者和爱人在医院找不到熟人帮忙;一切的后果恐怕都难以设想。也许生活中没有这么多假如,不过是我们的一些想法而已。

生活本来就是不公平的,而我国医疗资源更无不公平可言。目前,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状况不同,对医疗的投入也不一样,因此造成了全国各地医疗技术参差不齐。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庭冷若,特别像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医院,一张专家挂号票难求。像汪福这样的农民工,除了真的患了重病,他们才会舍得花血汗钱去挂专家号,才会花血汗钱来用现代的医疗技术治病。

常言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汪福和所有生活在农村的大多数农民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着一双勤劳的双手和一身的力气,过着“三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儿”的平凡生活。他们有的一辈子不知道什么叫生病,不知道有病要吃药。

其实,人吃五谷杂粮,生病完全是一种自然规律。尤其是现在一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雾霾频现,食品的不安全隐患,我们同在一个蓝天下,又有谁能逃脱现实哪?大病往往都是由小病引起的,不过因为一些农民不懂得简单的疾病和防病常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没有精力或经济实力把自己的健康当回事。

目前,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还是靠种地养家糊口,那是汗珠子掉地摔八瓣,挣来的是辛苦钱、血汗钱,为此,农民把自己挣的钱看得很重,钱袋子看得很紧,即使把钱攥出汗来,也舍不得花一分钱看病。总以为自己的身体完全能抵御疾病,其实不然。因此,许多农民根本不了解自己身体状况,更谈不上如何防病治病。他们往往在思想上存在三大误区:其一,小病扛,大病拖,即使有病也不愿意到医院治疗。他们总以为自己钢筋铁骨,吃药看病得花钱,实在不值得。久而久之,小病成了大病,大病酿成了重症。其二,不良的生活习惯是患病的万恶之源。一方水地,养一方人。尤其是北方农村人,性格粗犷、豪放,习惯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经常喝高度烈性白酒,喝到高兴处是半斤八两不醉。东北地区,冬季时间长,室外白雪皑皑,天寒地冰,无活可干,人们习惯“猫冬”,农村少数人是一天从早喝到晚,红白喜事,大事小情,有人请也喝,没人请,自己喝;高兴也喝,生气也喝,几乎小酒天天醉,这样的肝肾胆及心脏各种器官怎么能承受这么大压力。患病是正常的,不患病才是不正常的。其三,没有防病治病意识,从出生到老去,许多农民根本不知道疾病常识,更不知体检是怎么回事。就是知道,他们也不会舍不得花几十元、上百元或者更多的钱为自己和家人检查身体。在我国农村预防疾病和健康的理念的形成,以及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决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而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关心农民身体健康是全社会的责任,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各地健康教育中心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把注重预防疾病的质量,把预防疾病工作窗口前移,尤其是对农民要定时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并有针对性地编发一些预防疾病的小册子,免费发放给农民。与此同时,省市医院还要加强对县乡镇、村医生的培养,并有计划组织医疗专家学者下乡为农民防病治病。有条件的地方政府、企业单位对农民和外出的农民工进行减半或免费体检,为农民建立健康档案。尤其是在农民工求医时,各地医院应该设立“绿色通道”,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服务。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从2015年底全国将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7月2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拿出了三条解决措施:一、2015年底前使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对参保大病患者需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给予保障,今年支付比例达到50%以上,今后还要逐步提高;二、原则上由政府招标选定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保费实行单独核算,确保资金安全和偿付能力。三、对经大病保险支付后自付费用仍有困难的患者,由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等给予帮助。

与此同时,新农合大病保险工作的开展,也将让参保农民“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真正使汪福这样的农民真正告别“病不起”。但是要根治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还须通过更大力度的改革,借助更多的力量。对此,我们充满无限的期待。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我要链接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中心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