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劳模的故事 >

我是护路工,我的梦在路上

2015-04-21 11:43 来源:51网 分享到:


赵治彦带领工友们奋战在道路养护现场。

51网讯(记者 杨诚波)赵治彦,来自大山,有着山里人特有的质朴。他谨守着父亲的遗愿走出大山,目的是带着知识回到家乡造福大山人民。

作为青川县公路养护管理段段长,他坚称自己是一名普通职工。1987年夏,他走出大山到广元市交通学校就读道路桥梁工程专业,毕业后,回到生养自己的家乡,在青川县交通局桥梁工程队做了一名技术工人,这一干就是数十年。

从繁华都市回到大山,信心满满的专业知识遇上实际问题,赵治彦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选错了路?往往在这种时候,家乡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画面浮现在眼前,父亲谆谆教诲历历在目,赵治彦咬牙坚持下来,跟着师傅们一点一滴的学习、成长。

赵治彦说,他清楚地记得,1992年8月打通石坝到马公两个乡镇通乡公路,是他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大型施工项目。该乡地处大山深处,山高坡陡,两个乡镇与外隔绝,货物往来全靠肩挑背扛,在悬崖峭壁上行走,危险无处不在。作为公路人,赵治彦暗下决心,尽快建成公路,让群众方便安全出行。

他主动要求去最远的地段施工作业,施工标段在1000多米高差的半山腰上。为节省时间,他和同事们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在悬崖峭壁上盘旋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工地,听着“嘿哟嘿哟”的号子声开始一天的忙碌。那时,没有机械,全靠人工,一干就是一整天。饿了就吃随身带的干粮,或者干粮不够的时候啃上几口当地群众带来的“火烧馍”,渴了就用双手接点山泉水喝。直到天黑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营,在用塑料布搭起的工棚里挑灯夜战、整理数据。就这样,经过工程队全体职工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建成了一条25公里长,6.5米宽的“毛公路”。

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磨练中,在师傅们的言传身教中,赵治彦成熟起来,成长为队里的一名技术骨干。自己也从学生变成了师傅,把老师傅们的宝贵经验又传给了新一代筑路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作为第一批突击队员,他所在的小分队赶到了青剑路酒家垭隧道施工工地,把正困在隧道内的200多名工人及时疏散到附近的安全地带,就立即组织现场的施工机械开始清障和抢通工作。

当时,余震不断,在麻柳沟路段,当赵治彦正专注地观察一横在公路上的巨石确定最佳爆破点时,突然身后一声巨响,一块上吨重的大石从天而降,重重地砸在他身后约1米远的地方,在场的人都吓出一身冷汗。这样的经历还有很多很多……

接下来2个多月里,赵治彦和他的“战友们”连续作战,打通了全县所有道路,为青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做出了公路人应做的贡献,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赵治彦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交通行业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我要链接|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技术服务中心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